网站地图

    学术成果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指导作用

    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形成了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属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范畴,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在内的所有文化形式和领域。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当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基础上,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①]他进一步提到:“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②]此外,他还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③]可见,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1、要处理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当时,全国处于民族危难、艰苦抗战的时刻,政治斗争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包括文艺来为政治斗争服务。但是,在建国以后,我们仍然沿用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结果给文艺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下,片面夸大了文艺的政治功能,使文艺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使社会主义文艺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文革结束以后,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文艺从属于政治”所产生的负效应,并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④]为此,他进一步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⑤]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但并不是为具体的政治任务作图解,而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科学论断,在理论上对毛泽东文化思想是一个突出贡献,在实践中使文艺突破了传统清规戒律的禁区,获得了解放,从而为新时期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要坚持既防“左”又防“右”的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然会遭到“左”的和“右”的错误的干扰和破坏。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正确开展文化领域的两条战线的斗争,强调既要防“左”,又要防“右”。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左”的错误在历史上曾长期反复出现,而且发展到全局性的、占统治地位的严重程度,直至导致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实行了战略重点转移,邓小平领导全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对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各方面工作中的“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对“左”的错误的影响进行了彻底清算,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引导党重点纠正“左”的错误的同时,邓小平又及时果断地纠正了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右的错误倾向,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沿着健康轨道不断发展。鉴于“左”的错误曾经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长期反复出现并造成严重危害,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再次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⑥]这一思想对于正确开展文化领域两条战线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学艺术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和方针?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文艺兴衰成败的重大原则问题。对此,邓小平和我们党从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曲折道路的深刻反思,果断地纠正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传统观念,明确地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口号,这一新的提法也包含了为政治服务,但比孤立地提为政治服务更全面、更科学,它不仅能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了使文艺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多次重申文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双百”方针。早在1956年,我们党就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繁荣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重新强调:“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允许有丝毫动摇。”[⑦]为此,他还进一步讲到:“‘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⑧]要“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⑨]坚持“双百”方针,还必须坚持开展正确的文艺批评。他强调:“把开展批评同‘双百’方针对立起来,却是一种严重的误解或曲解。”[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是进一步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在体制上为文化事业部门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从而保持我国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4、要做到义利兼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文化发展传统的义利观进行了合理的变革。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强调“义”(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关注“利”(经济效益),要把两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做到义利兼顾。他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文艺界所有的同志,以及从事教育、新闻、理论工作和其他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都要经常地、自觉地以大局为重”。[11]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12]此外,还要在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掌握市场经济规律,讲究经济效益,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他说:“不重视物质效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但是允许文化工作者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决不能搞“‘一切向钱看’的歪风”[14]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营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1977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就曾讲到:“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15]正是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他这一时期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把能否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作为判断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他还强调:“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16]“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17]此外,他还在提出和论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时,把“有文化”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即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国家有关方面重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采取有力措施搞好我国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当“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才能建构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呢?邓小平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应该立足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18]不是生吞活剥,而是有鉴别、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其次,邓小平还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9]他提出: “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20]但是,学习外国文化一定要鉴别,决不能盲目照办,更不能搞“全盘西化”。对于我国曾一度出现的“全盘西化”的倾向,邓小平又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他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1]。既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的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22],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23]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又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4]可见。邓小平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紧密地融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探寻了丰富的资源,也充分展现了邓小平面向世界的文化态度。

    3、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1979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这个问题指出,文化工作者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还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所有的文化工作者都要自觉地向人民学习,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各级领导部门也要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重视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抓好体制、机构建设。“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25]

    4、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按照文艺发展的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多次提到:“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26]“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重视理论界文艺界以及整个思想战线的情况、问题和工作。”[27]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一个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邓小平不只是一般地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且还具体阐述了我们党应当怎样去领导文化工作。邓小平强调,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化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他还指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必须是内行领导,领导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种专业的内行。”[28]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要体现在服务上,“领导就是服务”,[29]就是要为发展文化事业服务,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服务,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化建设和管理经验,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逐渐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文化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同社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最为突出的特色。列宁在革命斗争中和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一直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在其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他要求:“劳动人民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学识。”[30][2](P158)他还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些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31]毛泽东也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32]他还在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中指出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从指导思想的确立,到方针政策的制订,乃至某些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发展与繁荣等等,毛泽东同志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辩证地吸收和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思想。早在1941年,邓小平在对八路军129师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无论哪一种势力和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在这一篇著作里,他还专门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即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特别对如何通过文化工作向敌人开展政治攻势;加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宣传;加强马列主义宣传;开展部队文化知识的学习;造就大批的青年文化工作者以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方面的修养和工作技能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十分深刻的论述。这一重要著作,也可以说成为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重要的奠基之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无论是在西南局期间还是后来到中央工作,他多次要求文化等各条战线的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求把这些理论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他在对文化如何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文化工作如何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服务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毫无疑问,邓小平这些论述是其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他后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曾引用列宁的话“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33]来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性。邓小平还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需要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34]但“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35]对毛泽东文化思想进行了合理扬弃。此外,他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和理论概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新境界,形成了以他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现代化特征的文化建设思想,它是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三、充分发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正领导全党和全体人民继承邓小平遗志,全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辉思想,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坚持邓小平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邓小平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36]、“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37]的口号,他指出了文艺服务的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人民才是先进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3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化生产创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动摇,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文化工作者才能以主人翁精神,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生产创作出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进一步丰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邓小平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也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而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坚持邓小平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也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坚持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以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三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总之,始终按照四有人才标准去严格要求,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坚持邓小平文化建设要义利兼顾的思想,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加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既要高度重视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考虑必要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兼顾发展、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是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邓小平义利兼顾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坚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就一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快速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国力。

    (五)坚持邓小平文化建设要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立足现实,融合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文化成果而进行理论创新和升华的过程,其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离不开对外国文化的科学借鉴,离不开对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反映。因此,坚持邓小平大胆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的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要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扬弃,在科学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二,要对全世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进行借鉴与熔铸。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积极吸取和借鉴一切对我国有用的外来文化,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激烈的文化碰撞中实现文化新的融合与创新。第三,要以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作为创新的切入点。立足当前国情,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新的要求,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升华与创新,使之具有新的科学内容,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不断创新。

    当前,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图书馆信息自动化部  段旭)

     

     

    参考文献:

    ①俞良佑:《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观点述论》,《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卷,第2期;

    ②刘长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论纲》,《长白学刊》,1993年第6期;

    ③王荣发:《邓小平文化理论及其指导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7年第4期;

    ④徐仲伟:《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⑤史桂兰,叶千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月第24卷第2期。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7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7]   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5-86页。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30] 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31]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3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3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3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3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3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3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3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