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承邓小平教育思想促进新时期教育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
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此时,73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已是第三次被打倒后的第三次复出,然而正是这次复出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希望,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从此迎来了崭新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1]他自告奋勇地向中央提出抓科技教育。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站在全世界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看到了颓废了几十年的中国教育必须重整的重要性,而且领导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建设,创立了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有许多创新发展的邓小平教育理论。从“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人才等理论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地位的确定与实行,正是邓小平同志以中国教育实践与教育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结晶。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然而,这种“和平”下又似乎蕴藏着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历史告诉我们:不发展就要落后,落后迟早要挨打。因此,世界各国利用这个难得的大好时机积极发展强大起来。德国、日本等二战期间的战败国高度重视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就迅速崛起并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二)国内背景。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科举制度”因为重视人才而使中国强盛了1300多年,而“八股取士”却使明清迅速走向衰亡。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的发展正是历史得以进步的根源。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却逆道而行,再一次违背历史规律,诬蔑建国后17年文艺工作为“黑线专政”。错误的提出“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2]“两个估计”对建国后17年教育工作作了全盘否定,它像枷锁一样,紧箍在全国数百万知识分子头上。知识分子被戴上了“臭老九”的帽子,大量的学校停办,教育进程受阻,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中。
邓小平同志长期思索着事关中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大问题,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全局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认为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1977年,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他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对“两个估计”的错误思想做了严肃批判,摘掉了知识分子头上的“臭老九”帽子,对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他很痛心的指出中国的教育已经耽搁了几十年,再也耽搁不起了。自此,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中国的教育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教育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尊重毛泽东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从中国当代的实际出发,精辟地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理论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们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行动指南。研读《邓小平文选》,其中收集关于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的讲稿和题词有38篇11万多字,这足见邓小平同志长期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虽然这些谈话、讲话距今已有一段时间,但折射出的教育思想却越发灿烂明亮,透着一代伟人的睿智的光芒。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邓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得优先发展教育。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讲到:“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3]又说:“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他认为,抓好了教育事业,才算是做好了工作重点的全面转移;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只有发展了教育,拥有了人才,政治才有保障,经济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富裕强大。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的确定,使中国教育在较短时间快速发展起来。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关键是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发展”一词,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要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旧的框架建立适应时代的新理念,那就必须“改革”。邓小平同志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与“发展”概念,是建立在辨证的、全面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教育改革思想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改革工作,并亲自抓教育改革工作。1963年,他在谈到工业发展中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时提出:“过去十三年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进展很快,但是技术人员不足仍是各部门存在的尖锐问题。这方面要做的事还不少,如教育体制要做适当改革,师资不足需要补充等等。”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更是要求教育要加大改革的力度。邓小平同志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指出:中国的教育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只有改革,中国才有出路,只有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才可以发展。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改革内容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人才等方面。
1、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确立正确的教育培养方向。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粉碎“四人帮”之后,针对“文革”时期教育方针遭到歪曲践踏而未能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讲到:“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在确定教育方针的同时,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时期人才标准。
2、改革教育体制与机构,为顺利推进教育改革保驾护航。确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对教育体制与机构、教学工作、高等院校、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这样说:“教育有教育部管。”“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8]“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都有一个调整问题。希望这个调整搞得快一些,哪怕并不完善也可以,以后逐步改进。”[9]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要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比例,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和学校外教育。要改变办学形式,主张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等。他还特别强调:“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10]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全国恢复和增设了一大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些学校已经成为各地教学、科研、管理和改革的排头兵、探索者和示范基地,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3、狠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全面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认为教学改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要研究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重视教材的建设与改革,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改进考试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不再搞群众推荐。在高等院校科研改革方面,他认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他还说,学校管理也要改革,学校管理改革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要的是配好学校领导班子,其次要实行和完善责任制,要加强学校的后勤工作,要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的、扎实的教师队伍。从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他既从全局上通盘考虑,又从细微处精心着手,扎实稳妥地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成功再一次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的正确性。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大胆创新是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2]“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13]邓小平同志辨证地阐述了科学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他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4] 认为发展战略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又一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教兴国地位的确定是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它是诞生在邓小平同志优先发展教育基础上的一个大胆创举,是邓小平同志经过多年实践殚精竭虑地为中国的民族富强找到的一条正确的出路。科教兴国战略地位的确定,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四)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点是尊重教师、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人才。1977年,他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里说到:“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5]“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16]1978年,他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十分明确的指出教师就是人才,他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7]“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18]他严肃驳斥了“四人帮”对教师等知识分子的“臭老九”的错误说法,并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上作出了恢复知识分子的名誉的决定。邓小平同志认为,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在教育事业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视教师,重视人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一个重要内容。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秉承邓小平教育思想,加快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
(一)我国教育改革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富有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同时,在政治、经济、高新技术、军事国防等领域中,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人才的造就,使新中国的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主要新问题。教育改革的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是可喜的、令人鼓舞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一些急功近利和浮躁等现象也在教育界出现,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考决定命运论的影响。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指示下,全国恢复高考,高考制度以其公正公平的特点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然而,这种选拔人才的固有的模式,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显出了它的弊端,高考成了“现代科举制度”,它像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家长和学生成了高考的奴隶。高考热、名牌大学热,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使得中国素质教育大部分成了一种形式。变相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有人说,中国教育开始走入了一个怪圈:要高考,就不要创新和实践了,要安全就不要培养孩子的勇敢拼搏精神了,要民主法制,就不要对学生严加管教了。这样的结果理所当然地造成了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学习寒窗化;高考应试化以及教育的不公平化等。这种尴尬的局面和近乎僵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束缚了中国教育的脚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用什么来衡量学生?成了当前教育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19]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弥留之际仍牵挂担忧的是中国的教育: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时刻关心着国家的教育人才的培养,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教育的提出了忧虑,这不得不令教育界深思。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加艰巨,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因此,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必须秉承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1、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注意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教育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的思想、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要掌握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科学地研究解决当代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与完善。
2、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有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着眼全局的战略眼光。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邓小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理论勇气,从思想路线着手,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在教育方面,他更是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等。因此,新时期教育,必须要有前瞻的眼光,坚持从国情出发,根据教育的实际规律,认真研究,认真实践,才能努力推进教育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3、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有邓小平同志勇于大胆创新与锐意改革的精神。作为一名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治国良方,如用极大的勇气实现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等,在教育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这是邓小平同志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思想与实践的伟大成果。因此,搞好新时期教育,就必须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体制,新时期不仅要继续注意教育普及问题、教育的提高问题,还要注意教育的公平、教育的繁荣发展等现实问题。要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国际国内人才的需求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制定国家学习战略,激励全体人民终身学习。
4、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邓小平同志依法治教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法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依法治国思想,对于促进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现阶段,特别要加快对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加快制定跟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贯彻落实,加大教育违法查处力度,才能保障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5、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秉承邓小平同志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而人才必须靠培养,人才培养必须靠教师。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教师的地位、作用,教师的生活待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培训等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中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新时期,要推进教育的大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好教师的问题,不仅要落实教师的各项待遇,而且要在政治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工作中压担子、业务上多培训,努力创造优良教育环境,使广大教师住有其所、教有所乐、教有所获。同时,要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都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
6、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正确的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向全党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对于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现阶段尤其是新时期的教育,必须要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要求全面发展新型人才,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抓学校教育,又抓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使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本领更大、能力更强、贡献更多,真正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
搞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是关系着新时期国家发展前途的大问题。因此,新时期教育不应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教育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要求,也函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中。2011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要以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解决好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秉承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我国一定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图书馆外展外联部 林厚梅)
[1] 《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7]《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 上一篇: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现...
- 下一篇: 刍议苏联解体与邓小平改革发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