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学术成果
    浅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及现实意义

    34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过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转换与更替,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当我们回顾总结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时,“我们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①]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没有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创新阶段

    1978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提出了“坚决实行按价值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论点。邓小平致力于革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解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束缚,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具有制度属性的经济范畴这一传统理论观点。早在19791126,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弗·吉布尼等客人时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道路正是从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市场调节的否定排斥到肯定支持这一巨大的思想解放、理论进步并付诸实践这里起步的,从改革开放认识和实践有待于逐步深化的逻辑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看,重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市场调节发挥作用的认识,又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突破口。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创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一直在探索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了,特别是价格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大,1985年从“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市场调节的范围更加扩大了。当时,实践已经表明,凡是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都比较强,生产力发展也比较快。由于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要求,已到了非加大改革力度不可的地步,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了。然而,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人还是或明或暗地把市场、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联系、等同起来,把计划、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等同起来。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述是对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继承和发展,既有扬弃,又有进一步创新突破。十三大报告高度评价和继承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作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认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时又根据邓小平讲话精神,党的十三大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提法,表现在扬弃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论断,发展创新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论断;认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是形式和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显然,这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模式的里程碑已经很近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市场调节对生产和流通的作用显著扩大了,在东南沿海和内地的某些地区,市场调节已占主要地位。党的十三大之后,国内发生了两件影响全局的大事:一是1988年秋后的经济调整,一是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以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领域里主要是批判私有化和市场化,即所谓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经济调整时期客观上要求加强集中管理,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措施,加上在批判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背景下,本来就存在的“左”的思潮又抬头了。一些人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甚至认为十三大报告中的正确提法也有问题了。由此重新引发了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有些学者又提出,搞市场经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理论上的表现。也有些学者担心,采取“市场经济取向”会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偏离正确的指导思想。接着,对市场经济的批评进一步升级,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会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

    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明显影响了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进程。为了端正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邓小平于19902月和1991年初,曾连续讲这个问题。一次,是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他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③]又一次,是在上海考察时同上海负责同志的谈话,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再一次,是他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也作了高度概括。邓小平的这些讲话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运行实际情况,解除了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姓“资”和姓“社”的疑虑。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指导着全党和全国人民,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成四大要素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石。面对几十年来人们形成的把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思维定势,要想突破“设想”,首先必须把人们从唯书、唯上、唯老祖宗的怪圈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⑤]“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⑥]这些重要论述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特别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弊端,他首先提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⑦]“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⑧]回顾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有关市场经济的论述无一不是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的。

    2.“中性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

    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性?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不是区分姓社姓资的分界线,而是经济手段和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它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各种不同所有制相联系,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为社会主义服务,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⑨]邓小平的论述首先揭示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中性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市场经济中性论的涵义,把计划和市场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中分离出来,作出了都是“经济手段”的新界定,这就突破了长期形成的市场经济姓资不姓社的传统观念。

    3、“发展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核。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核。“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发展起来,把中国的事情搞好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选择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完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⑩]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因此,邓小平提出,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

    4、“异同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加以操作,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在回答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提问时说:“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在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避免两极分化。”[11]

        这些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提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的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生,兼顾公平,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三大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核心内容和最新发展。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革经济体制,而改革经济体制, 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所以中心点是市场经济。按照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南方讲话精神,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最新成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紧紧抓住市场经济这个关键环节,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建设的活力,找到了通过改革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经济理论领域中的一场变革,它突破了两大传统理论,实现了“三大更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突破了两大传统理论,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也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所谓实现了“三大更新”,是指更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科学论断,为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使我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批 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  略决策。这一伟大决定,受到全党全民的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为后来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 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独到见解的伟大探索和创新。它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没有 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无 产阶级夺取了政权,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发展、建设  会主义或者说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建设路子。

    3、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20余年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验证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前苏联的学者齐普拉科夫认为“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构中一个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因素,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总产量,而且是由于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中国的改革进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还从实践上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2]新政治经济学后起之秀贝克尔指出:我对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有深刻印象。中国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给过去在中国被束缚的人们许多新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13]被聘为中国政府顾问的数理经济学大师克莱茵宣告:“从量的预测来看,中国会像过去15年那样,在未来的20-30年继续这种发展势头,中国届时将会变得相对的强大”,“我猜想 ,如果中国沿着现在的路子走下去,2010-2020,就会跟日本现在的情形一样。”[14]这些都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也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高度认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义的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好。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是时代的意义。

    1、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设想”的突破,是对马克思的“设想”。

    多少年来人们只是教条式地、孤立地、断章摘句、囫囵吞枣地片面理解地导师的预测,抱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放,误以为这和是正宗的纯正的社会主义,把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的做法当成大逆不道、异端邪说,将其统统视为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设想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纪取得胜利;二是提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三是社会生产是由一个社会中心有计划的调节,国家职能开始消亡。而现实社会还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或者说离条件成熟还相去甚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取消商品、取消货币的程度。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比较完整、准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应采取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富民强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明灯。

    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思想的飞跃和观念的更新。一个全新的理论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为强在原物质力量。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既是邓小平理论的试验区,也是市场经济论威力的验证区。我国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只有十几年时间,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特区带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和艰辛创造,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将有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邓小平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向媛)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第2部分第4

    [②] 《邓小平文选》第2,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

    [③] 《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

    [④] 《邓小平文选》第3,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

    [⑤] 《邓小平文选》第2,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

    [⑥] 《邓小平文选》第2,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

    [⑦] 《邓小平文选》第3,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

    [⑧] 《邓小平文选》第3,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

    [⑨] 《邓小平文选》第3,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

    [⑩] 《邓小平文选》第3,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

    [11]《邓小平文选》第3,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

    [12] 曾长秋,《聚焦伟人:邓小平研究在海外》,《中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第8

    [13]金羽主编,《海外人士心目中的邓小平》,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21

    [14]龚育才:《 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从邓小平谈话谈自然辨证法工作》,在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第三次理事会上的讲话,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