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学术成果
    浅论邓小平文风

      要:文风代表作风,反映党风。邓小平的文风,体现于他的讲话和著作之中。邓小平文风简短、真切、深刻、实事求是。本文着重总结了邓小平文风的四大特点,列举了当代文风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学习邓小平文风,树立正确的良好的当代文风、党风,这既是以小平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现实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文风  当代文风 现实指导

     

    一、文风的概述

    文风是作者思想作风、审美趣味在文章表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色,即文章的风格偏向,如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一样。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思想内涵。邓小平同志是一代伟人,他在世界政坛上非凡的个人魅力,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敬仰的伟大领袖。他历来主张开会、写文章要长话短说,话不离题,反对重复啰嗦,东拉西扯,文不对题的长篇赘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审核的邓小平讲话稿,其间最能反映邓小平文风特点。

    二、邓小平文风的特点

    1、简短凝练,反对华而不实的娇柔做作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邓小平从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期间的各种重要讲话、谈话等共一百一十九篇。其中包括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等名篇。期间重大的事件有:十二届六中全会、北京骚乱、香港问题的谈判、南巡视察等等。全书不含目录、注释,共383页,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文章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长的南巡讲话7500字,还是四个地区讲话的综合整理。

    简短凝练,这是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后能感受到的最大特点。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一文中说:“我反复考虑,简化可能比较有利,而且从我开始简化更有利。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1]虽然这是小平提出中央对他退休方式的处理问题上的看法,实际上也体现了他在说话、办事,以及文章方面的风格。小平同志历来主张开会、写文章要长话短说,话不离题,反对重复啰嗦,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他把这些做法看作是浪费时间。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由于重复发言太多,导致开会时间长,邓小平很不客气地说这个会开得不好,没有话就把那个嘴巴一闭。由此可见,他对浪费时间和无病呻吟的做派是多么深恶痛绝。对于他自己不得不做的长篇讲话,他也不主张各地报纸都转载,说:“浪费多少纸张啊!”这些意见和做法,对改进会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起草文件、办报刊等都很有教益。

    小平同志不仅在理论上倡导“文章短而精”,在实践中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的文章不仅篇幅短小,而且多用短语、短句,便于理解和记忆。“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国防要从娃娃抓起”、“排除干扰,继续前进”等等短语短句随处可见。他的讲话中很少有深奥的成语和繁词冗句,更没有空洞的说教,但却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他精辟的思考与见解以通俗的形式加以体现,使群众一听就懂,易记易行。邓小平善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今中国实际,汲取群众的智慧,把党的对内对外政策科学地、创造性地加以提炼概括,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四个现代化”等理论。小平同志把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倾向概括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把思想文化战线的不健康现象概括为“精神污染”等等。这些凝练精辟的概括语言,在中国家喻户晓。“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简洁论述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终止了妨碍着人们手脚的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问题上,他又提出“五十年不变”,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在国际关系、对外政策方面,他高屋建瓴,把全球各国关系概括为“东西南北”关系,“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这些精炼简洁的语言无不折射出小平同志超凡的智慧和伟人的风范。因此,小平的讲话和文章 的“简洁”,其意并不仅在于说话的少,而在于真理的深。  

    2、实事求是,反对不切实际的浮夸滥造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讲话及文章,历来是不唯书,不唯上,不看势头,不看风向,不怕冒犯权威,不怕被“打倒”,总是面对现实,事实求是,直言不讳。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也是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小平同志自己也说:“我是实事求是派。”1998年财政部在纪念邓小平去世一周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说:“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他每次听汇报,总是要求反映情况真实、确切;数字明白、清楚,反对模棱两可、含糊不清。”领导者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尚念经,说保险话,打太平拳,保乌纱帽。这都是邓小平一直强调的。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他的文章、讲话都是尊重事实,有理有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邓小平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典范。“他敢于率先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束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他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现成的结论,敢于从实际出发,校正、修改某些过时的结论,并根据新情况、新条件提出新的论断。”[2]。在《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一文中,他深刻的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3]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改革十年来的成败,不护短、不藏短,客观地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对毛主席的评价上也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他说:“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不能丢掉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大部分的历史。”[4]还说:“毛泽东同志从一九五七年开始犯了‘左’的错误,最‘左’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但从一九二一年建党到一九五七年,三十六年内他做的好事了不起,是他领导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5]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正体现了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更体现了他博大的胸襟。他反对浮夸和一切不切实际的空谈。正如他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说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6]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7]。“猫论”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乡镇企业、特区、私营经济、证券、股票……与此同时,由“猫论”开启的思维之门已经洞开,个体、群体的创造趋于活跃,市场变得丰富起来。“猫论”就是他尊重事实,注重实践的极好诠释。

    小平同志不仅自己实事求是,率先垂范,而且要求党内高级干部们也要做到反复调查,听取群众的呼声,实事求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在《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比如我们的同志到哪个省去了解情况,我看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学习下面的实际经验。”[8]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的文风特点,也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3、准确深刻,反对虚假浮夸的大话套话

    小平同志无论是讲话还是谈话,总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从不拖泥带水,转弯抹角。在文章中也极少使用文学修辞或者大量的华丽词藻。但语言直白朴实,行文逻辑性强,简短、真实、准确,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质和关键所在,没有丝毫废话、空话,体现了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深刻精辟,高屋建瓴。“发展才是硬道理”、“摸到石头过河”、“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等”质朴的语言很多,寥寥数字却闪烁真理的光辉。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他指出“中国不能乱”、“压倒一切是稳定”、“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等,惜字如金,却展示他强硬的态度和他处变不惊的胆略与外交智慧。在毛主席逝世不久,他以极大的勇气驳斥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全力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之后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摒弃阶级斗争为纲、否定“文化大革命”打下了理论基础,进行了舆论准备。随后,他又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政策,十分准确深刻的指出了中国面临的局势和所应采取的态度措施,展示了世纪伟人的胆略和风范。

    4、幽默风趣,反对古板生硬的严词说教

    看邓小平文选,无论是会议报告,与中央领导的谈话,还是会见外国元首使节的讲话,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无丝毫“八股”习气,很多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咯家常”,既轻松,又幽默风趣。比如他的 “摸到石头过河”、“飞机大炮”和“领导报告”,“我们从上头来,到下头去”等等语言,既简洁自然,又生动活泼,令人顿觉风趣无比,又觉其中蕴含的道理集中深刻,一语中的,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故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仔细阅读有关小平同志的书籍,能更多地感受到他的轻松、风趣、幽默、睿智,即便是在应对严肃认真的外交中,小平同志也常常运用一些委婉和幽默,使整个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在香港主权问题上,邓小平一贯保持强硬的态度曾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表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29月,中英关系史揭开了新的篇章。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毫无疑问,这将是一次严肃的会晤。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就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遂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9]“认识的都下台了”,这幽默风趣的寒暄,实际正是两位国家高级领导人会晤的前奏,为接下来长达6小时严肃紧张的谈判注入了轻松的空气。

    幽默可以使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容易使人接受,这是小平同志卓越的外交才能的表现,同时,他也时常将幽默运用在处理一些比较大的国家政策问题中。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军队裁军100万的决策上,小平把当时的军队称作是“臃肿的机构”,把裁军一百万形象的比作是“消肿”,给“臃肿的机构”“消肿”[10]既指出了裁军的必要性,又体现了小平同志幽默风趣。

    小平同志的“沉默而且幽默”,不仅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幽默,更是一种特别深沉的幽默。因为他的幽默是从沉默中流露出来的,而他的沉默又充满着历史的深邃和厚重,包含着军国大事的运筹,力挽狂澜的胆识,国家命运的抉择,还有人民儿子的情感、政治生涯的磨练,这样的幽默就更为深刻地显现出这位巨人的历史丰采。

    三、邓小平文风对当代文风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针对当前文风存在的问题,曾深刻地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11]小平同志公务繁忙,却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这是小平同志专门就纠正文风问题作出的重要指示,可见在他心中,文风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关系着党风的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文风建设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注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服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应广大群众的内在需求。但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中,由于各种经济利益不断调整、变动所出现的新情况,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用文的文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假、大、空”死灰复燃,主要表现在:一是虚假无处不在。假合同、假凭证、假广告以及上市公司发布的假信息等等,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在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时有弄假之风,教育领域的假学历、假文凭、假奖状,科技领域的假论文、假鉴定书等等,不一而足。至于新闻领域,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娱乐新闻,更是以假吸引大众眼球。政府工作报告,拔高成绩、虚报数字更是无处不在,这些虚假文字,已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带来危害和损失,引起社会的公愤。二是炒作无处不在。现在的文字炒作是愈演愈烈,许多的“专业写手”成为这一现象幕后的推手,现在更是大炒歌星、影星、大款、大腕、炒“名星企业”,炒“能医百病”的药品、瘦身减肥的营养品,炒作之风大肆盛行,从反方向误导了广大群众,使社会不正之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障碍。三是冗长无处不在。目前的应用文,特别是公文中,好讲空话、套话,不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读后仍令人茫茫然。不作深入调查研究,或闭门造车,或抄点上级来文、下级提供的材料拼凑成文,这些自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不良的文风使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它不仅严重地损坏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更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轻则影响群众生活,造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错误取向,重则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危及到党的威信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此,我们更需要弘扬邓小平同志的文风。只有提倡小平同志凝练有力、实事求是、准确深刻的文风,提倡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的文风,提倡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群众要求的文风,提倡富有新意、思想深刻的文风;并像小平同志那样带头示范,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我们的文风才能紧密联系群众、紧密结合时代,才能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也才能腾出更多时间、花费更多精力用在为广大群众服务上,这样才能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真正为广大群众办好事、实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就文风问题发表了题为《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指出当前存在的长、空、假等不良文风愈演愈烈,要求倡导短、实、新的新文风。这更是邓小平同志文风的继承和发扬,只要我们时刻践行邓小平同志优良文风,就能逐渐摈弃各种不良文风,就能清除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就能纯洁党风,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就会更加紧密,才能众志成城,共克难关,就能更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早日实现。(邓小平图书馆外展外联部  林厚梅)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16

    [2] 《富有魅力的政治家——邓小平》第10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0

    [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1、第272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

    [7]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23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

    [9] 《富有魅力的政治家——邓小平》第197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6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