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之理论溯源及当代启示
邓小平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之理论溯源及当代启示
邓小平图书馆 刘雅静 王文娟
邓小平图书馆 刘雅静 王文娟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对党的作风建设问题非常重视,而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建设的实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是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亦一生都在致力于对人的解放的探索,本文旨在从马克思本人那里探源其思想价值以及其思想中人的重要性,这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领会邓小平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领会人民的重要性,从而在现阶段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且使每个党员都能自觉约束自己,履行党员的职责,在社会工作中更好地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邓小平密切联系群众党风建设
一、马克思对犹太人以及全人类无产阶级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马克思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一生都在致力于对人类解放的探索。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已经通过德国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表达出了他对人类解放的独到见解,这篇文章也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一文中,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研究,初步创立了人类解放理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因为他认识到,现代人的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之间出现了分裂,从政治生活与从市民生活中消灭宗教所达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从政治生活中消灭宗教达到的是“政治解放”,从市民生活中消灭宗教达到的是“人的解放”。随着政治解放的完成,宗教并没有被消灭,它只是从政治领域转移到市民社会中去了,马克思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们信奉宗教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个人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二元性,因为他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苦难与折磨无法得到解决,于是就把解决的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把彼岸的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时的宗教也就表现为使人与人疏远分离的市民社会的精神。在市民社会中,人成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类生活本身,及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1]随着政治解放的完成,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之间出现了断裂,在世俗生活中无法完成类生活的个体在宗教中寻找类生活的满足。政治解放的这种结果充分地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突出了更进一步推进人的解放的必要性。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国家中,政治生活与个人权利的关系是颠倒的,目的成了手段,因为政治生活本应该保障人权,然而事实是,自由作为人的一种权利,如果同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冲突,这种权利就会丧失。资产阶级掌握着政治国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真正享有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因为资产阶级国家会尽力维护其财产私有制,放任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现象继续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统治。这样就必然会出现人权看似在政治上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的现象。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最后把人的解放总结为了“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才是彻底的关系归还方式,只有在现实的经验生活中,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力量时,人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因此,人类解放的实现,必须要解除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种异化关系。而社会经济因素是种种异化关系形成的根源,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确立的人权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问题,把批判的重点从政治领域转向市民社会,在接下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了改变市民社会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是心脏,头脑是哲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市民社会批判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切入点,而且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长点。马克思在批判市民社会时发现了私有财产是造成市民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处于异化之中的根源,消灭私有财产对人的奴役必须借助于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已经发现私有财产是人所遭受的各种异化的总根源,并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的主张。这一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更加明确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通过政治经济学透视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和运行方式,通过对私有财产运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生存境遇的分析,提出了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思想,另外,马克思还接触到了“分工”对于塑造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强大威力,正是在“分工”概念的引领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了由分工形式的演变所造成的“所有制形式”的变迁。以此为标志,马克思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试图去完成的更深刻的目的是,将“犹太人问题”作为一个开端来引导人们看清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背后隐藏着的那些本质问题,即被物的形式所掩藏的人的关系。对人的解放而言,以“犹太精神”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其关键的问题,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致力于寻求一条人类从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思想相对成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鸿篇巨制《资本论》,贯穿始终的基本主题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马克思始终坚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路向。故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指向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决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伟大的理论设想或者哲学家们在象牙塔中的空想。它是马克思在深入世俗社会的基础上,透视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存境遇和物质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全体人类解放的切实探索。由此,创建一个新的、颠覆奴役和束缚人的旧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悲惨境遇的新的国度,必须要在对现实的此岸世界的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从这个层面上讲,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基本的范畴,富有建设性地用“对象化地确证自己的本质”统一了人与在人之外的自然、客体以及作用于它的主体、此岸世界以及与之相应的彼岸世界,从而使得现实的人成为全部感性和社会性的获得者,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的进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一生都在致力于对人的解放的探索,而他也找到了能够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物质力量,那就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所做的一切努力与探索,其落脚点都是人,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也应是如此。
二、邓小平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风建设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是历史的主体,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走上正确的实现人类解放和自身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且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没有剥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解放中国人民,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实现共产主义的使命。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和物产阶级革命逐渐由自发转向自觉,人的主体性初步得到体现。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只有依靠群众,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性的力量,国家经济才能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为广大群众主体性力量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思想更是看到了在我国的各项事业建设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及对现实中人的关怀。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反映,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风的根本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巨大政治优势。邓小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事业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始终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大力倡导走群众路线,紧紧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关于党风建设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认为人民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取得群众的支持,离开群众的支持,党就一事无成,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
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41页)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党取得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群众,虽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政权的大党,“但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5],只有依靠群众,党才能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依靠群众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邓小平不仅指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提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工作方法,首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脱离群众,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的危险,邓小平要求全党时刻牢记,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党一旦失去人民群众这种力量的源泉,就一定会走向失败,他号召全党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群众利益、群众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反对官僚主义,邓小平指出经过十年动乱,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极为严重,官僚主义颠倒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格格不入;再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反对腐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腐败等不良现象的滋长蔓延。邓小平向全党敲起了警钟,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6]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和惩治腐败是相辅相成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对腐败现象不能有丝毫的手软,领导干部必须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沉迷于享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在各项工作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又体现出了对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真正解放的切实的关怀。
三、邓小平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邓小平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强调,我们党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而中国梦的实现与把握群众路线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梦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支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领导力量,那么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与人民群众的主题力量结合起来,搞好党群关系,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创举,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总结,中国梦的实现无疑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又促进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我们现实工作的启示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党员,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机构更应是如此,需要我们每一位员工切实牢记为人民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我们所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是为读者服务以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听取读者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接受广大读者的监督,与时俱进,提高服务的水平,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图书资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对党员自身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党的宗旨,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应当牢记邓小平的教导,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认真学习,从思想上端正党风、认识到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加强党性修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中,在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下能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切实实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勿忘初心,慎独自律,反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毕生都在探索人类真正获得解放的道路,把人看成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所走的群众路线正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邓小平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党风建设也无疑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对人的解放命运的关怀。通过对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现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助于党员时刻铭记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更好地约束自身,履行职责,在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邓小平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邓小平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小平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筠泉、方军.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6.江德兴.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等[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8.甄小英.邓小平建党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7页。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
作者:刘雅静,邓小平图书馆,1778053665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7页。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
作者:刘雅静,邓小平图书馆,17780536651
- 上一篇: “南方谈话”对推进“四个全面”的启示
- 下一篇: 浅谈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