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学术成果
    浅谈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的启示
    摘要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摸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开辟的最重要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流弊,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渡阶段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经济环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文化现代化梦     贡献
     
    Abstract
    DengXiaoping is the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Deng Xiaoping for the exploring the road of the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lies a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one of the China Dream.
    Keywords  DengXia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hina Dream     Contribution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人有具体的、不同的中国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梦想是国家独立、民族尊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梦想是生活富足、幸福安康;新的世纪,梦想变成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但从本质上讲,这些中国梦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强国之梦、富民之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伟大战略构想成为亿万中国人一致的愿望和追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并且着重阐述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结合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包含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无比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推进和实现中国梦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破一立”。“两破”,一是指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破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思想僵化的局面,对当时形势做出果断、及时反思和应对,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扫除了理论上、政治上的障碍;二是破除生硬的向苏联等国借鉴、学习的路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走出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立”是指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囿于文革的流弊,立足中国国情,从理论的高度,高屋建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绘制和勾画新世纪的“中国梦”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破除僵化思想,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挫折,甚至出现了倒退。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期间,在“四人帮”流弊尚未彻底清除的局面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探索后,做出开展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策,“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2]、“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这一决策的提出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思想方法和原则上深刻反思和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探索道路中的错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探索进入全新的阶段,更打破了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发展路径,成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平稳过渡的定心丸。
        破除盲目照搬,积极全面探索发展之路。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惨痛而深刻。在借鉴、学习苏联及吸收国际经验等问题方面,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明确的原则和态度:“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4],“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5],并着重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6],这样就需要共产党人破除依赖思想,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寻找怎样的路子才是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路子,怎样的路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7]因此,邓小平对改革和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是有预料和准备的,并对该如何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改革是“有点风险的”[8],“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9]。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不能否认改革和开放的正确性,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应对,“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10],正是这样坚定的改革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同时,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方面,邓小平思考和总结中国国情,提出“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显示出邓小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已从理论阶段上升到付诸实践的行动阶段。在发展战略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分阶段、有步骤的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中可以及时反映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经济建设成果远远超出了“三步走”战略预期,证明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稳步有序的推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彻底摆脱了照搬他国经验的窠臼,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树立改革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由于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即在实践过程中,有机地统一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中国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12]、“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13]、“中国人要振作起来”[14]、“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15],充分肯定了勤劳的中国人民能够在新的世纪创造出属于中国的时代,实现中国人百年来强国、富民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提出“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16],“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7],充分表明了邓小平关于开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一往无前的坚定决心。这一决心也激励、团结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8],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比如,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等现象,破坏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对此,邓小平提出“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19],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理论指导。
        综上,从广义上讲,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支持和政治保障,破除了重重障碍,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新的步伐和迈上了新的征程。从狭义上讲,结合本文主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梦想营造和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的父辈曾寄予厚望,为邓小平取名先圣、希贤,寄托了长辈希望他饱读圣贤书而成圣、成贤的厚望。因此,邓小平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深厚,他广读史书、举一反三,博采古今。又曾因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使他对于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有着直接、深刻的体会。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结合教育背景,使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思维特色。”[20],也有兼容西方民主、科学、自由思想的敢想、敢言、敢干,“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改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光辉典范。”[]而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梦想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它是中华民族思维走向现代的集中体现。”[21]
        珍视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是经5000年发展演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态度鲜明,要划清“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22],在坚决肃清封建残余、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应当珍视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的绵延”[23],民族需要发展、壮大就必须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离开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根源,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只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产生适用于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的想法和理论,就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邓小平多次指出,虽然“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24],但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 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25]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一窝峰地盲目推崇是极其错误的倾向,不符合也不适用于中国基本国情,“洋为中用”必须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26]才能真正的集思广益。对于西方舶来的腐朽和糟粕,绝对不能容忍,必须坚决加以抵制,“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予以查禁、销毁”。[27]在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学习外国的先进理念和民主、科学思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伟大的理论孕育自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优秀的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等相结合,为指导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持,是新时代中西方思想碰撞产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理论。
        三、邓小平推进和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的实践对邓小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图书馆作为全世界唯一以伟人邓小平姓名命名的图书馆,是繁荣广安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之一。继承邓小平遗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邓小平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是每一个文化单位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应尽职责和民族任务。学习、继承和发扬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的实践,也是指导我们工作方向、激励我们工作热情、鞭策我们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的精神力量。
        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勇气。邓小平在推进和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敢想前所未想、敢言前所未言、敢做前所未做,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时地在理论、实践、制度上进行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28]。邓小平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大胆的寻求新方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借阅服务。只有让读者满意,才能更好的推动广安市图书馆事业更好的发展,邓小平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读者不断变化、日益提高的新需求。
        求真务实、稳扎稳打的精神。邓小平在解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讲到:“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29],体现出邓小平思考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格。在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法和步骤等问题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对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3],表现出不回避问题、不推脱责任,认真落实,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以及“三步走”等战略的提出无不显示出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有着精确的设计和全面的规划,也因此有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稳健发展的坚定步伐。邓小平图书馆对外开馆12年来,接待读者400余万人次,网站访问量达217万余人次,切实履行公共图书馆职能,为到馆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借阅服务,不断丰富、提升网上借阅资源,打造、建设世界最全面、最权威的邓小平文献资料中心,满足了广大读者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深入了解、学习故乡伟人光辉事迹的迫切需求。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坚持踏实工作,广泛收集邓小平珍贵文献,努力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力求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研究邓小平生平思想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邓小平文献信息服务,为广安市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最丰富最新颖的只是服务,稳步推进图书借阅工作,并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加务实、取得更好的成绩。
        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远见。“现在要聚精会神把长远规划搞好,长远规划的关键,是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30],“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31],“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32],因此,邓小平对科技和教育工作具备非常长远的战略眼光,而这样的远见卓识,正是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及中国发展走向进行深刻思考后,作出的准确判断和顶层设计,对稳步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图书馆作为市级图书馆,除自身发展外,还肩负着指导各区县图书馆建设的任务。对广安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邓小平图书馆负有规划、设计、指导的责任,及时了解、获取本馆读者和各区县读者的文化需求变化和增长信息,掌握读者需求的动态变化和规律,是广安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比如,根据孩子和家长日益增长的对早期启蒙教育的需求,针对早期启蒙教育日渐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现象,邓小平图书馆目前正积极争取设立广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立少儿图书馆的举措,不仅基于发挥积极回应读者的需求这一传统职能,还毅然担当起了正确引导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职责,旨在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读书环境和快乐的早期启蒙教育乐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贾绘泽,邓小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宁夏党校学报》,2014,16(6):5-9.
    [4] 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2]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
    [3]《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4]《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5]《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6]《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7]《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8]《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9]《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10]《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11]《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5-11(01版)
    [1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13]《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14]同[1]
    [15]同[1]
    [16]《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17]《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18]《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19]《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20]《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21]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18页。
    [22]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273页。
    [23]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322页。
    [24]《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
    [25]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第5页.
    [26]《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27]《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8]《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29]《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页。
    [30]《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3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3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