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经过科学总结和概括,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科学运用,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内涵丰富,是邓小平从不同的角度和针对不同的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对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邓小平最早提出“两手抓”的思想,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两个方面要一起抓。1979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以竹入义胜委员长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八次访华团时,针对中国国内出现的种种问题,明确提出了要一手抓民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他说:“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象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①]为早日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②]
(二)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把法制建设提高到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这一大局的高度来考虑,指出必须依靠法制,才能有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1979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民法还没有,要制定;经济方面的很多法律,比如工厂法等等,也要制定。”[③]邓小平后来还多次提出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如1980年12月,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讲话中指出:“要继续把经济搞活,发挥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当然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在这方面,要规定比较详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由权的曲解和滥用。”[④]1986年1月,邓小平针对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社会风气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情况时明确提出了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著名论断。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⑤]
(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邓小平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在很多谈话中都严厉提到要惩治腐败,以促进社会形势的根本好转。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⑥]邓小平对惩治腐败是严厉的,尤其对党的高级干部,多次敲警钟。他要求:“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查办部门。不管牵扯涉及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⑦]1986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尖锐地指出社会风气不好的严重影响。“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⑧]针对实际,邓小平提出了解决腐败现象的方法,即“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⑨]
(四)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但在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尊重知识、不重视教育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思潮和现状,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他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2]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价值失落、道德沦丧者不在少数。1989年3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了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13]1989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的讲话中坦率指出:“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14]
(五)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腐朽和腐化堕落的东西。为此,邓小平一直强调,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15]1982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提出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这一手。但是为了保证这个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能够真正有利于四化建设,能够不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同时还有一手,这就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16]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又重申:“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17] “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现出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18]
(六)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邓小平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最早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9]以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要把两个文明都搞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0]1985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中深刻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21] 1986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抓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22]
二、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重要特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虽然内容各不相同,针对性也各有侧重,但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特性。
(一)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对于毛泽东“两手抓”思想具有鲜明的继承发展性。我们的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的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把根据地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保证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在革命策略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 “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在城市和农村工作问题上,毛泽东于1949年又提出了“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2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等等。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既是根据当时改革开放进程中、在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的,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之前形成的一系列两手抓方法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两手抓”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邓小平辩证法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在讲话的第二部分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虽然我已经说过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这样才能够教育全国人民,全国青年,全国工人,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也才能够说服那些向今天的中国寻求真理的人们。”[24]
(二)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两点论”具有鲜明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非主要矛盾;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就是看问题要看到 “两点”,而不能只看到 “一点”。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是这样表述的:“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25]他将对立统一思想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两点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的卓越成就与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两点论”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的两手,既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两手。如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抓经济建设能使中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人民过上繁荣富裕的幸福生活,而同时抓好法制建设却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并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发展。再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改革开放能使中国快速了解世界、走上国强民富之路,而同时抓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却能使社会肌体更加健康,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由此可见,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是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三)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实际是针对“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而言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提出的比较硬的一手集中体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上。比较软的一手,易于被忽视的一手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80年代与90年代初,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各种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正逐渐蔓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传播工作还做得不够,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也有待加强,法制建设、打击犯罪和消除腐败还任重而道远。这些方面,都存在“一手软”的现象。因此,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纠偏性,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手,都会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都是极端错误的。邓小平强调不仅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好,还从总结改革开放的教训出发,强调必须克服抓思想政治工作手软的问题,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他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26]并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
三、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些沉渣泛起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已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的肌体。因此,在新的时期特别是当前必须继续坚持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局面。
(一)只有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社会更加和谐繁荣。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支持。只有二者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繁荣。当前,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就是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与作风建设几个方面。
1、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还亟待加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农村的一些贫困人群由于自身物质条件的窘迫,总是游离于社会边缘,没有奋发作为的精神,根本无从谈起思想道德建设;在青少年群体中,“轻道德重智力”教育非常普遍,使得许多高智商低能力的孩子与集体和社会格格不入。同时,由于思想偏激,社会道德评判标准低下,许多青少年面对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心理失衡,“仇富”心理严重,时时产生一夜成名、短期暴富、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奢浮心态,完全抛弃了勤劳朴实的光荣传统,看不起默默无闻的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许多老人也只关心“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思想道德教育较为缺乏,参与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低级趣味活动大有人在。以上种种不良现象,不仅会影响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也极大。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科学判断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切实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民众思想更加健康向上、工作更加奋发有为,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2、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建设明显有“一手软”的现象。由于文化建设投入多、产出慢,许多领导干部不愿过多涉足文化建设这一领域,个别干部甚至拿文化建设做秀,敷衍了事;文化建设缺少创新,对传统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文化艺术形式创新不多,真正适合广大民众、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还很少,不少文化团体都将精力放在商业演出上,一切向“钱”看成了最真实的现实。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增加,但增长的幅度明显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许多文化设施不够健全。比如对提高农民素质有极大帮助的 “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工作站,在有的地方存在没有场地、没有设施、没有书籍现象,有的即使有书籍也是过期图书,设施也很陈旧,平时基本没有群众光顾,多半成了美丽的摆设。因此,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各级政府除加大投入、进行正确引导外,还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作风建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作风建设尤其是干部作风建设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党的建设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有损党的形象、有违党员干部要求的不良作风却让人深思、给人警示。如有的干部的心思主要放在研究牌技、赌博上,近年公务人员上班期间打麻将被处理事件屡屡见诸报刊,特别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问苍天问鬼神”,家中供奉的不是彪炳史册的伟人,而是“保佑”其升官发财的各路菩萨与财神,甚至经常到名刹宝寺烧香拜佛,负面影响极坏;有的官员为了捞政绩,打造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有的干部腐化堕落,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贪念一出,越贪越大、越贪越多;有的干部喜欢讲排场的公款消费,这为变相贪污提供了充足的土壤与空间,当今的“三公消费”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问题。以上种种,都是干部作风不正的表现。作风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力量大,力量大则发展快。作风建设没有抓好,不仅影响干部队伍建设,而且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干部作风建设,“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27],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更加风清气正,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只有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工程”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协调社会更加均衡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种种不平衡因素、不协调现象。尤其是城市集群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建设还需加强。当前,民生建设“一手软”的情况比较常见,致使“民生工程”建设在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如新农村建设中为广大群众修建的农村供水系统,有的地方建成以后缺少管理人员和维修经费,久之就成了显眼的摆设;一些地方农村医疗条件较差,所开设的乡村卫生服务站基本是“换汤不换药”;目前农村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尤为脆弱,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严重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的联系贫困村工作,基本上是“中途看一看,年终送点钱”,没有真正沉下心去研究与落实贫困村的实际发展问题,结果是帮与不帮一个样。“民生工程”建设的滞后,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延缓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所以,在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把“民生工程”解决好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农村经济的内在发展,才能有效促进社会更加均衡的发展。
(三)只有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公平稳定。经济社会建设与法制关系紧密,经济发展能推动法制建设向更高处迈进,而做好法制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有序。目前,我国尽管加大了法制建设力度,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法制建设“一手软”的现象大量存在,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离法治国家的实质要求和形式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公民基本自由和权利保障方面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粗暴执法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用当前法规处理依然引起社会上很多热议,说明我们的法律涉及范围还有存在盲点的地方。对于一些历史性问题引起的信访案件,也存在有法难依的情况,导致信访案件出现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往往出现执法人员违法违规情况。如目前涉及最热点的拆迁问题,因为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上述情况,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冲击当地党委政府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有的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执法专横,甚至滥用职权、乱施处罚,更有甚者,借机勒索财务、谋取私利,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很不好。以上种种,说明我们的法制还有待健全,执法体制和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与今后工作中,加强法制建设仍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在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法制建设紧紧跟上,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才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图书馆办公室 张达刚)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2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 上一篇: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中国图书馆事业...
- 下一篇: 探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