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特点
邓小平图书馆 陈中生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向前进并创造了许多新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切实把握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必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一、 意义更加深远
党的十七大确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而且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一是旗帜鲜明地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这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三是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干扰和考验。这更加需要我们在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意志。四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长期的发展道路固定下来,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不迷失方向,而且今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二、 内涵更加丰富
党的十七大精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一是基本路线符合我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二是总体布局彰显时代特色。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尤其提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并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任务更加艰巨
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入新世纪,我们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社会共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一是对形势分析判断准确。“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从国际看,和平合作发展虽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本身更是“双刃剑”。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加复杂、更加突出。正确应对各种深层的、潜在的、尖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精力、财力来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日益科学,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上一篇: 探析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下一篇: 浅议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