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的品格风范对新时期党性教育的启示
邓小平的品格风范对新时期党性教育的启示
中共广安市委党校 潘福兴
摘要:作为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并在实践中锤炼出了实事求是、崇尚实干、改革创新和以民为本等一系列鲜明的革命风格和伟大风范。学习和研究邓小平这些品格风范对新时期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新时期,党性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核心要义,增加实践锻炼的关键环节,强调改革创新的根本出路,明确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深刻把握了新时期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关键环节、根本出路和终极目标,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共广安市委党校 潘福兴
关键词:邓小平;品格风范;党性教育;启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回顾党走过的历史,总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有着95年历史,66年执政生涯,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她还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保持坚强的党性。可见,新时期加强对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以往的教育效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这就迫切需要找出一套能有效提升新时期党性教育效果的思路。
一、新时期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邓小平富有传奇的一生,他从来都不拘泥于传统,不固守于本本,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苏区后,以王明为首的中央临时政府在中央苏区推行“左”倾教条主义,来反对毛泽东等人在中央苏区所实行的符合实际的政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毛泽东排斥出领导岗位,对其他抵制“左”倾教条主义的人也大加排挤和打击。时任江西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等待一系列正确主张。正是因为在实际行动中坚持实事求是,抵制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他们四人受到了左倾领导人的批判并被称为“江西罗明路线”的“领袖”,随之被撤了职,受到了“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这就是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的“第一落”,后面的“两落”也都是因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而导致的。按理说,有过一次“教训”就够了,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因为一而再再而三被打倒而放弃自己参加革命以来就追求的真理,即实事求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针对当时党内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两个凡是”异常盛行,脑筋还没开动起来,处在僵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于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可以看出,邓小平已经站在党、国家和民族存亡的角度来看待实事求是的重要性。80年代初,针对外界议论自己的派别色彩,邓小平在一次与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会谈时表示:“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 邓小平的一生是实事求是的一生,尽管多次因为坚持实事求是而被打倒,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正是他那种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他才东山再起并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邓小平这种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即要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新时期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新时期党性教育务必要紧抓两个“实事求是”:第一,结合党员干部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对象大都来自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不同岗位,在知识结构、工作阅历、理论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党性教育中注意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作风状况,相应地设置培训专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比如说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教学内容上要更多地突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则以专题讨论式为主;对财税经济类干部,教学内容上要更多地强化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则以案例式为主;对一般的党员干部,教学内容上要把重点放在先锋意识、自律意识、法治意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则以讲授式为主。第二,引导党员干部在接受党性教育过程中要领会实事求是的真谛,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具有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期党性教育才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二、新时期党性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增加实践锻炼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产党人历来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战胜困难和敌人,最终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实干、实践。强调实干、注重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邓小平更是以实干著称。1985年9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针对干部的新老交替和理论学习这个问题时指出,党员干部要“不务虚名,多做实事”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针对六七十年代两国关系破裂这一事实,他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现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了,在发展交往方面,需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官场上盛行的讲空话、文山会海、长篇大论等形式主义的东西提出了严厉批评,明确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针对当时有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不同意见,邓小平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是他怕大家一争论起来耽误了发展机遇,于是提出了“不搞争论,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思想。他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视察深圳特区时,看到深圳的面貌焕然一新后,邓小平用手指指着窗外清晰可见的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提高声调对谢非和李灏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邓小平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77年7月,他第三次复出后,便亲自带头真抓实干,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指导制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带领了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以至于2012年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邓小平时代》一书的美国作者傅高义,问道:“20世纪哪位领导人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他说是邓小平,因为“1978年邓小平上台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力衰弱,人均GDP仅有100美元左右;而他退休时已有几亿中国人脱贫,中国成了一个足以在经济上匹敌美国的大国”,并称邓小平为“实干家”。
邓小平这一崇尚实干、注重实践的政治品格对于我们开展新时期党性教育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把党性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的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稍微回顾一下我党历史,不难得出坚强的党性是在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党性最终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检验。2009年3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也谈到:“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是提高党性修养的最大熔炉。”所以,新时期党性教育并不只是理论说教,而是要更加注重实践锻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增强党性。这就需要在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让他们以挂职的形式到基层锻炼,特别是到急难险重的岗位和环境去经受磨砺,接受考验,对在挂职期间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
三、新时期党性教育的根本出路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创新。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当前指导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身上更是洋溢着一种改革创新的政治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综观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便带头突破华国锋倡导的“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打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消除以僵化为特征的传统模式。为了寻找社会主义国家怎样用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分裂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统一问题,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既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的认识,又突破了一定的国家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认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以及它们的繁荣发展有力证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随着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飞跃。针对当时困惑大家的“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包括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就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社会主义时主要谈它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
创新是灵魂,是活力。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带领大家走出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时期,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同样,新时期党性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创新理念方面,我们要树立人本理念,更加尊重党员干部的个体意愿、思想、人格,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特点和规律的调查研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把“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性、积极性。在创新内容上,要改变当前传统教育内容比较多的现实情况,更多地去反映新形势下社会实践和发展的内容。这就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对传统党性教育内容加以完善,将那些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新鲜素材和身边生动的实践经验不断地纳入进来,从而使新时期党性教育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在创新方式方法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传统的专家讲授的方式,向案例式、研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新型方式方法转变。此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典型示范、现场教学、警示教育、体验教育、在线教育和音像教育等方式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党员干部,真正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的锤炼党性的目的。
四、新时期党性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的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事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深切地爱着自己的人民。1943年,在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邓小平经常教育部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于《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报告中说:“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此后,“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成为邓小平在太行山的名言。1981年初,当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准备出版《邓小平副主席文集》请他作序时,邓小平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此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成为邓小平的传世名言。这两句话相隔三十八年,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道出了邓小平的心声。邓小平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至今,在河北涉县赤岸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邓政委,这水怎能流。”这首民谣唱出了当地人民对邓小平带领129师官兵修建“漳南大渠”的感激之情。1942年到1943年间,赤岸一带接连发生严重旱灾,严重影响春播秋收,甚至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成了难题。面对着这样严峻的形势,邓小平和刘伯承连续熬夜通宵,制定了修建一条水渠,把漳河水引到赤岸村来的方案。为解决工程技术难题,邓小平专门派人请来30多个石匠帮助凿洞,并派人到敌占区买来一台水利测量仪器,调两名政治部的同志到工地一线协助勘测。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多次来到工地上,与民工们一道抬石头、垒石堰,与施工人员一起商议解决修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经过一年两个月的艰苦奋斗,漳南大渠工程总体告捷,使沿渠的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良田,受益群众达1000多户。当地人民为了怀念和感激邓小平,将原漳北水渠的一座石渡槽桥命名为“小平桥”。 为了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邓小平委派两位军人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分别于1992年5月和10月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出了总额为5000元的“希望工程”款项,表达了自己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和寄托。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邓小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启发我们在新时期党性教育培训中要以党员干部能否养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干部能否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八项规定”颁布以后,党内仍有部分领导干部抵不住社会上各种诱惑,走上了违纪犯法的道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这样对党员干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认为,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宗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为此,解决此类问题的核心就要从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必须使他们深刻领会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必须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使各项工作切实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我们的党性教育才真正说成功了。
- 上一篇: 无
- 下一篇: 学习小平同志品格风范 培养新时代的好干部